孩子如何更好融入班集體?好孩子成問題學生? (2)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3-14 15:33:33

目前,9歲的童童似乎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童童似乎用一種充滿敵意的方式來吸引老師和同學的注意,這實際上是他強烈的自尊心需要。”秦素分析說,“既然一開始,他就沒有在集體生活中找到位置,但是他必須要有一個位置,那好,我就和你們對著干,讓你們不能小瞧我。他總是用惡作劇在告訴大家:瞧!我在這里!”
北京博凱全納幼兒園園長、著名幼兒教育專家殷紅博指出,學生在家與在校表現不同,說明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家長沒有為孩子盡早建立良好的行為規范,對幼兒園或學校的規則和要求感到約束和不適應,因而回到家后,從不同的角度宣泄在校的約束和不適應;家長沒有在孩子小的時候樹立良好的模仿榜樣,孩子在家看到的父母和在其他場合看到的父母有明顯的行為差異,父母這種行為的不一致對孩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不嚴格,使得孩子養成了任性、散漫的習慣;家長溺愛孩子,孩子養成了驕橫、任性、散漫的性格;家長管教孩子缺乏尊重和耐心,簡單、粗暴,也常常能引起孩子對家長的逆反心理,在家中表現出不合作或做出一些不合常規的舉動。”殷紅博說,“另外,家長沒有盡早培養好孩子建立責任心和利他精神,孩子常常自我中心,對自己缺乏自我意識和自我約束。一旦脫離了學校或幼兒園的約束條件,就會表現出對自己或他人的不負責的行為。家長也缺乏對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溝通,這也會造成孩子對家長的理解和尊重。一旦孩子缺乏了對家長的尊重,家長也就喪失了對孩子教育和榜樣的權威性。”
◎應對策略◎
調整對孩子的片面看法,培育孩子人際交往與融通
針對目前童童以及與童童有類似遭遇的孩子及父母的現狀,秦素老師建議家長首先要調整自己眼中的孩子童童與已經上學了的學生童童,從而更全面地認識童童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責和抱怨學校,而要改變自己眼中孩子永遠是好孩子的情感偏差;其次要多和老師進行溝通,觀察和思考童童這些行為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找到問題的根源。
“如果是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家長一定要進行自我調整,幫助童童學會體諒和關心他人,學會融入集體生活。”秦素說,“同時要配合老師,矯正童童的行為。針對孩子自尊心比較強,同時又很自卑的特點,從孩子最喜歡的科目入手,讓孩子把學習搞上去,至少有一門要很突出,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殷紅博則給正在遭遇好孩子變成問題學生的家長提出自己的建議:家長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樣,在不同的場合,家長都要表里如一,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引導孩子以自己為榜樣,告訴他正確的為人處世方式;家長要盡早培養孩子的上進心,引導孩子性格開朗、大方,尤其鼓勵孩子勇敢與陌生人打交道,培養孩子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家長要盡早為孩子建立行為規范,引導孩子尊重長輩,友善與同伴打交道;家長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自我服務意識,不要依賴他人,盡量不要給他人添麻煩;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和獨立人格,不要輕易傷害孩子,不要讓孩子感到學校或幼兒園與家庭過大的心理適應差異。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