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什么?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12-02 16:57:23

現代教育學廣義地將教育定義為有目的地促進人的發展的活動,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其他育人活動;目前我們狹義地將教育定義為學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階級的需要對學生進行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培養品德的活動,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定社會需要的人。
學校教育的對象是在學校中從事學習活動的兒童、少年和青年,是學習的主體。教育活動是使受教育者將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內容和活動方式內化為他自已的智慧、才能、思想、觀點和品質的過程,如果沒有受教育者的積極參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教育活動是不會獲得好的效果的。隨著受教育者的知識和能力的增長,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在教育活動中表現的更為明顯,起的作用更大,他們可以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主動地自覺吸取知識和進行品德修養。
因此,學校教育必須從年輕一代的身心實際出發,適應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
所謂學生的身心發展,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階段,身體和心理所發生的積極變化。身體發展指的是機體在身高、體重、骨骼、肌肉、內臟和神經、呼吸、血液循環、內分泌、生殖等系統的正常發育和體質的增強。心理發展指的是個體有規律的心理變化。人的心理發展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的發展,如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等的發展;二是意向的發展,如需要、興趣、情感、意志等的發展。人的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身體的健康發展是心理發展的自然基礎。同樣,認識、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過程和特征,也總是制約著身體的正常發展。
一、青少年期的生理發展變化
青少年期的生理變化,是由于青少年正處于青春發育期。青春發育期這個階段,既不同于兒童,又不同于成人。它的最大特點是生理上蓬勃的成長,急驟的變化。個體從出生到成熟,其生理發育時快時慢。有兩個階段處于增長速度的高峰期,一個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另一個就是青春發育期。在科學上稱“人生的兩次高峰”。
青春發育期生理上的發展變化是多種多樣而又十分顯著的,但歸結起來,不外是身體外形、內臟機能和性的成熟等三類變化,總稱為“三大變化”。這“三大變化”都具有可塑性。如果以20世紀90年代和60年代研究指標相比,我國青少年的身高不僅提高了2.1cm,男、女青少年性成熟的平均年齡提前了近兩歲,而且腦電波α波的發展也明顯超過60年代的水平。就平均頻率而言,90年代6歲被試α波的平均頻率就達到了60年代10歲被試的發展水平;9—10歲的被試則達到了12—13歲被試的發展水平。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青少年的各項生理指標都表現出超前趨勢。
(一)身體外形劇變
(二)生理機能,特別是腦和神經的變化
(三)性器官與性功能的成熟
二、青少年認知的發展
青少年認知發展到底有哪些特點?
(一)整個青少年階段,抽象邏輯思維處于優勢的地位
什么叫抽象邏輯思維?一般認為,它是一種通過假設的、形式的、反省的思維,這種思維具有五方面的特征:一是通過假設進行思維。二是思維具有預計性。三是思維形式化。四是思維活動中自我意識和監控能力的明顯化。五是思維能跳出舊框框。任何思維方式都可以導致新的假設、理解和結論,其中都可以包含新的因素。從青少年開始,由于上述五個變化,思維必然更有新意,即跳出舊框框。于是從這個階段起,創造性思維獲得迅速發展,并成為青少年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青少年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有一個過程。在少年期的思維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占優勢,可是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驗型,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而青年初期的抽象邏輯思維,則屬于理論型,他們已經能夠用理論作指導來分析綜合各種事實材料,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在青年初期的思維過程中,它既包括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過程,也包括從一般到特殊的演繹過程,也就是從具體提升到理論,又用理論指導去獲得知識的過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青少年思維的過渡型,即處于由經驗型向理論型的轉化,于是,抽象與具體獲得了高度的統一,抽象邏輯思維也獲得高度的發展。
這種轉化的關鍵期在初中二年級,約十三四歲。從初二開始,青少年的抽象邏輯思維即由經驗型水平向理論型水平轉化。到了高中二年級,約十六七歲,這種轉化初步完成。這意味著青少年的思維或認知趨向成熟。所謂思維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各種思維成分或認知成分基本上趨于穩定狀態,基本上達到理論型抽象邏輯思維的水平;(2)個體差異水平,包括認知風格、思維方式等,都趨于定型;(3)成熟前,思維或認知發展變化的可塑性大,成熟后則可塑性小,與其成年期的思維或認知水平基本上保持一致,盡管也有一些進步。
青少年階段處于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特點,構成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初中二年級是青少年認知或思維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它既可能成為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認知基礎,又可能成為引起學生思想道德變化的認知機制,重視初中二年級的教育教學工作是非常關鍵的;高中一年級的認知或智力表現和學習成績變化的可塑性還是較大的,道德認識和思想變化也是起伏不定的,而高二、高三的學生則比較穩定,因為其基礎高中二年級是認知發展的成熟期,所以,抓住成熟前的各種認知、思維能力的提高是相當重要的。
(二)青少年辯證思維的發展
青少年的辯證思維是怎樣發展的?我們的研究發現:初一學生在小學的基礎上,已經開始掌握辯證思維的概念、判斷、推理等各種形式,但水平較為低下,僅僅是個良好的開端;初三學生正處于迅速發展的階段,是個重要的轉折時期;高二學生得分中的正確率已超過半數,這表明他們的辯證思維已趨于優勢地位,但談不上成熟(離成熟指標——統計上的第三四分點,即75%還有一定的距離)。青少年在掌握辯證思維的概念、判斷和推理的三種形式中,其發展趨勢既有一致性,又有區別性:辯證概念和辯證判斷的發展,似乎是同步的,在每個年級中,兩者幾乎都處于同一發展水平。而辯證推理的發展,則遠遠落后于前兩者,即使到了高二階段,其正確率的百分數也遠遠地不足一半(僅37.10%)。這既表現了這三種辯證思維形式的發展概況,又說明辯證思維發展中諸成分之間明顯地存在著不平衡性。
青少年辯證思維發展,固然是由中學階段知識學習所奠定的基礎,然而,由于它是認識或思維發展的高級階段,發展的滯后性也是必然的。青少年辯證思維發展的不足,不僅影響其看問題的方法,即影響思想方法的全面性,易帶盲目性,而且也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在他們的心目中,什么是正確的幸福觀、友誼觀、英雄觀、自由觀和價值觀,都還是個謎。所以,加強對他們辯證思維技能的訓練,對于他們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青少年思維品質的矛盾表現
思維品質的成分及其表現形式有很多,諸如獨立性、廣闊性、靈活性、深刻性、創造性、批判性、敏捷性等等。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思維品質的各成分及表現形式體現著不同的發展水平,這就構成了思維的年齡特征。在青少年期其思維品質的最突出特點是矛盾表現。
由于社會對青少年有獨立思考的要求,青少年思維品質的發展表現出新的特點,最為突出的是,其獨立性和批判性有了顯著的發展。但他們對問題的看法還常常是只顧部分,忽視整體;只顧現象,忽視本質,即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這里,我們常常會發現和提出兩個問題,一是青少年為什么有時要“頂撞”成人?二是青少年看問題為何容易帶片面性和表面性?這是思維品質矛盾交錯發展呈現出的問題。
青少年看問題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這是其年齡階段的一個特點,是正常的現象。我們一方面要大力發展他們的獨立思考的能力,隨時加以引導、啟發;另一方面,還要對他們在獨立思考中出現的缺點給予耐心的、積極的說服教育。對他們的缺點,采取嘲笑的或者斥責的態度是不對的,同樣的,采取放任不管或者認為年齡大一點自然會好起來的想法也是不正確的。
三、青少年的社會性發展
(一)青少年社會性發展的主要表現
1.追求獨立自主。由于成人感的產生而謀求獲得獨立,即從他們的父母及其他成人那里獲得獨立。
2.形成自我意識。確定自我(ego),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