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3)
來源:中國人文在線 2009-06-24 13:42:02

何況曹軍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又是新占之地,人心不服。在這種形勢下,只要孫、劉雙方同心協力,攜手合作,就一定能擊破曹軍,造就三分天下的局面。孫權對他的這番精辟分析深表贊同。
可是當時東吳內部也存在著反對抵抗、主張投降的勢力。
長史張昭等人為曹軍的聲勢所懾服,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兵多勢眾,又挾新定荊州之勝,勢不可擋。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東吳難以抗衡,不如趁早投降。張昭是東吳的重臣,頗具影響,他這樣的態度,使得孫權感到左右為難。這時魯肅就竭力密勸孫權召回東吳軍事主帥周瑜商討對策。
周諭奉召從鄱陽趕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同樣主張堅決抗御曹操。他以為:曹操雖已統一北方,但其后方并不穩定。馬超、韓遂在涼州的割據,對曹操側后是潛在的重大威脅。曹操舍棄北方軍隊善于騎戰的長處,而同吳軍進行水上較量,這是舍長就短。加上時值初冬,馬乏飼料,北方部隊遠來江南,水土不服,必生疾病。這些都是用兵之大忌,曹操貿然東下,失敗不可避免。緊接著,周瑜又向孫權分析了曹操的兵力。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隊不過十五六萬,并且疲憊不堪;荊州的降兵最多不過七八萬人,而且心存恐懼,斗志低落。這樣的軍隊,人數雖多,但并不可懼,只要動用精兵五萬,就足以打敗它。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孫權更加堅定了聯劉抗曹的決心。于是便撥精兵3萬,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軍與劉備會師,共同抗擊曹操。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長江西上到樊口與劉備會師。爾后繼續挺進,在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與曹軍打了一個遭遇戰。曹軍受挫,退回江北,屯軍烏林(今湖北嘉魚西),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
孫、劉聯軍雖占有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的優勢,但畢竟是力量弱小,要打敗強大的曹軍談何容易!可是,機遇總是喜歡那些敢于同命運抗爭的人,勝利的天平傾向了弱者孫、劉一邊。這中間的關鍵,就是孫、劉聯軍的統帥們能夠比較敵我優劣長短,善于捕捉戰機,找到了克敵制勝的法寶--
乘隙蹈虛,欺敵誤敵,因風放火,以火助攻。
當時曹軍中疾病流行,又因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性,長江的風浪把他們顛簸得口吐黃水,苦不堪言。于是只好把戰船用鐵環“首尾相接”起來。周瑜的部將黃蓋針對敵強我弱、不宜持久及曹軍士氣低落、戰船連接的實際情況,建議采取火攻,奇襲曹軍戰船。周瑜采納了這一建議,制定了“以火佐攻”,因亂而擊之的作戰方略。
周瑜利用曹操驕傲輕敵的弱點,先讓黃蓋寫信向曹操詐降,并與曹操事先約定了投降的時間。曹操不知是計,欣然容允。屆時,黃蓋率蒙沖(一種用于快速突擊的小船)、斗艦數十艘,滿載干草,灌以油脂,并巧加偽裝,插上旌旗,同時預備快船系掛在大船之后,以便放火后換乘,然后揚帆出發。當時,江上正猛刮著東南風,戰船航速很快,迅速向曹軍陣地接近。曹軍望見江上船來,均以為這是黃蓋如約前來投降,皆“延頸觀望”,絲毫不加戒備。
黃蓋在距曹軍1公里地處,遂下令各船同時點火。一時間“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直沖曹軍戰船。而曹軍船只首尾相連,分散不開,移動不得,頓時便成了一片火海。這時,風還是一個勁地猛刮,熊熊烈火遂向岸上蔓延,一直燒到了岸上的曹軍營寨。曹軍將士被這突如其來的大火燒得驚慌失措、鬼哭狼嚎、潰不成軍,燒死、溺死者不計其數。在長江南岸的孫、劉主力艦隊乘機擂鼓前進,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勢窮力蹩,被迫率軍由陸路經華容道向江陵方向倉皇撤退,行至云夢時曾一度迷失道路,又遇上大風暴雨,道路泥濘不堪,以草墊路,才使得騎兵得以通過。一路上,人馬自相踐踏,死傷累累。孫、劉聯軍乘勝水陸并進,窮追猛打,擴大戰果,一直追擊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境內)。曹操留曹仁、徐晃駐守江陵,樂進駐守襄陽,自己率領殘兵敗將逃回到北方。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