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的故事:吳文俊
來源:奧數網整理 2019-08-27 11:49:38

數學家說,數學研究是繼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之后的第三種研究方法。近代、現代的許多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往往是人們先用數學算出了它,然后才有了科學發現。海王星和冥王星的發現是如此,火箭的上天也源于數學上的“第一宇宙速度”。大到宇宙形態,小到基因組合,數學都可以通過計算來認識世界。于是,有人說,上帝是按照數學語言來創造世界的。
數學家吳文俊的故事
2001年2月19日, 81歲高齡的數學家吳文俊從江澤民主席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獎的證書,此刻,這位年過八旬的數學家的數學人生又一次放射出最明亮的光輝。
在一個下午,我走進了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走近了滿頭華發的吳文俊先生與他的年輕的助手,走近了吳先生的數學人生。
2001年2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江澤民主席親自頒發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引起了“拓撲學的地震”
吳文俊談笑風生,性格開朗。可吳先生說他從少年時代起,很多年一直是個沉默寡言的人,甚至可以整天不說一句話。可是,這樣一個人卻有著別人所不及的數學天資。
吳文俊先生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抗戰的炮火中度過的。1940年他從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畢業,到處奔波才在郊區的中學找到了一個位置。此后整整五年,沒有接觸數學研究。抗戰勝利后,吳先生由親友推薦結識了陳省身先生。此時,拓撲學正在興起,被稱為現代數學的王后,陳省身先生把他引上了拓撲學的正途。在陳省身身邊一年多的時間里,吳文俊展露了穎異的才華,極受陳先生賞識。
1946年,吳文俊考取了留學生,來到法國,兩年之后獲得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法國是拓撲學的中心,吳文俊在這里御風而飛,漸入境界。1950年, 吳文俊提出“吳示性類” 和“吳公式”,將拓撲學中示性類的概念由繁化簡,由難變易,并給出了示性類之間明確的關系和可以計算的公式。吳文俊抓住本質的鮮明工作,如同撥云見日,為拓撲學開辟了新的天地,被稱為 “拓撲學的地震”。 1951年吳文俊回到祖國,繼續拓撲學方面的研究,又作出了“吳示嵌類”的發現。
因在拓撲學方面的重要成就,吳文俊獲得了1956年度的第一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5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這一年他38歲,是當時最年輕的中科院學部委員。1958年,吳文俊應邀在世界數學家大會做示嵌類方面的報告,這在數學界被認為是很高的榮譽。
拓撲學至今仍是數學的主流之一,并有著廣泛的應用。而吳文俊的成果成為影響深遠的經典性成果,引發了大量的后續研究,其中一些至今仍居世界領先地位。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從他的成果中受到啟發,或直接以他的成果為研究的起始點。
五十年代從事拓撲學研究 (《人民畫報》1957年第4期) 攝影 錢浩
連接古代與未來——開辟數學機械化的新領域
數學機械化思想的提出和成果鑄就了吳文俊數學人生的第二塊里程碑。
這源于兩次偶然的機遇。一次是在無線電廠的勞動,一次是對中國古代數學的重新認識。
“文革”期間吳文俊在北京無線電一廠勞動,但這里并不做無線電,而是轉向制造計算機,在這里吳文俊第一次了解了計算機,并感到了計算機的巨大威力,認為計算機是一個了不起的工具。
1974年,吳文俊開始涉足中國古代數學史,漸漸地深入進去,他對中國古代數學有了一個重要發現,就是貫穿中國古代算術的思想是機械化的思想,是非常符合現代計算機的思想。這促使他想二者合一,解決一些數學問題。他開始選擇了初等幾何定理證明作為嘗試。經過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的艱苦工作,機器證明定理終于取得了成功。
1984年,年輕的中國數學家周咸青去美國丹佛參加“全美定理機器學術會議”,在會上他提交了一篇《用吳方法證明幾何定理》的論文,同時在現場用電腦進行演示,短短的十幾分鐘證明了幾百條幾何定理,整個會場頓時嘩然。
“吳方法”的神奇之處在于,可以讓電腦代替人腦去進行幾何定理的證明,這樣對于人腦來說,原本很復雜和繁瑣甚至不太可能的計算和推理就變得輕而易舉了。把這一方法運用到各種科研和技術領域中,就能顯著提高工作效率。
后來,吳文俊在他的閱讀中零星地讀到,在他之前,世界上也有數學家提出過減輕繁重腦力勞動的想法,像解析幾何的發明者笛卡爾等,但他們或是沒有進行過嘗試,或是迷失了路徑。而吳文俊以他敏銳的目光在世界電腦發展初露端倪之時,立即把電腦與自己所研究的中國古代算術思想聯系起來,開辟了一條與西方迥然不同的數學機械化道路,開創了機器定理證明的時代,國際上稱為“吳文俊方法”和“吳消元法”。吳文俊的名聲又一次鵲起,1986年,吳文俊第二次應邀在世界數學家大會上介紹這一發現。
這里不應該忽略的是吳文俊對中國古代數學史的貢獻,西方人一直對中國古代數學存有偏見。他對古代數學史進行了整個檢查后,卻有了一個重要發現:就是中國古代數學自成一體,不僅與西方理論是完全不同的兩套思路,而且對現代數學也有啟迪。1977年,吳文俊發表了《中國古代數學對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明確指出近代數學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國(式)的數學而非希臘(式)的數學,決定數學歷史發展進程的主要是靠中國(式)的數學而非希臘(式)的數學。1987年,他發表了更加重要的《中國傳統數學的再認識》,引起了數學界的極大興趣。這是對數學史正本清源的研究。據說,一向謙虛謹慎的吳文俊也口吐“狂言”:“我是真正理解中國古代數學的第一人。”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已年逾八旬的吳文俊先生至今仍活躍在數學機械化研究的第一線,他主要的精力是致力于數學機械化的應用。
在吳文俊的培養帶領和影響下,中國有了一支高水平的數學機械化研究隊伍,在國際上被稱為“吳學派”。
目前,“吳方法”已經在高科技領域開始了成功的應用。運用“吳方法”,北京大學的科學家使得可視電話的傳輸效果比傳統傳輸方法大大改善;而正在研制的新一代數控機床將更加精巧、靈便,可加工更為復雜的曲面,被科學家稱為“21世紀的機床”。北京理工大學的科研人員已經將“吳方法”成功應用到一種常見的機械結構“四連桿”的設計制造中,現在已經可以向工廠推廣進入產業化階段了。
吳先生說,數學機械化的研究目前僅僅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局限于代數幾何、微分幾何等領域,如何擴大數學機械化的范圍,將是今后需要長期探索的問題。
采訪結束,問及吳先生為何如此高壽,仍精力過人,答曰:沒有心理負擔,沒有煩惱。
而他的學生對此解釋有二:一為家族遺傳,一應歸結為吳先生個人修養。吳先生摯愛數學,一心只在學術,一生淡泊名利,不計成敗得失。雖為學術大家,但謙虛謹慎,毫無霸氣,為人正直,平易近人,而且不失天真之心,令人可親可敬。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