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17-08-31 16:39:51 下載試卷 標簽:部編版語文 二年級上冊 教案設計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樹》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樹”,感受樹的象征意義,提高賞析散文的能力。
2、通過朗讀,品味,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去解讀文本。
3、理解課文的文化情懷與都市色調。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重點合作探究文本中“樹”豐富的情感內涵。
教學難點
①比較“菩提”與“棕櫚”的抗爭精神。
②通過探究整合學生在導學案中出現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熟知本文的形神、情理、虛實。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林德(1962-1996),本名林耀德,生于臺北市城中區,原籍福建廈門,先祖僑居于緬甸仰光市。先后畢業于國立臺灣師范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系財經法學組。1977年開始創作生涯,次年發表詩歌和散文作品。著有詩、散文、長短篇小說等各類創作三十余種,編有選集《臺灣新世代詩人大系》等四十余種;各項作品獲國家文藝獎、梁實秋文學獎首獎、時報文學獎首獎等三十余項。
二、補充資料
林德散文的都市思維(章妮)
林德充分正視都市,而且還刻意倡導和創作了為都市譜寫身世的“都市散文”。他認為“整部人類文明史無疑將發展中的箭頭指向都市化的路徑……現代都市終究是我們生活所面對的現實”。都市的一切表征--鐵軌、大廈表面的銅面減光玻璃、升降機、熔焊面罩等都可以入文。生活在都市的詩人應該“緊緊抓住時代的咽喉”,“以人的自覺與都市化的思考,去前瞻和關切未來”(《都市中的詩人》)。詩人的“自覺”不僅使他意識到“這一切正是文明的本身在說話”(《靚容》),還使他清醒地看到都市中繁榮靚容里的難以解決的“文明苦果”--罪惡、噪音和污染等。在書寫都市各種表征的同時,他顯示了對它們的理解。因為他把都市與田園、鄉村、城鎮同看做“人類改造地球不同程度的現象”,認為“在農業步入工商業化紀元之后,那一望無際的單一作物栽培只有在溫度和色澤上與沙漠有所區別,這種殘酷的重復和單調本質又何異于都市中一式的水泥窩巢”(《都市中的詩人》)。它們是都市的必然之物。都市與文明勾連在一起時,已經不再是具體的、傳統意義上的都市,它隱喻的是文明狀況和文明進程。故而,他“心靈精神家園”層面上的鄉愁并沒有指向溫煦的田園和鄉村,而是直指都市文明。在虛構和想象中書寫都市符征--洗衣機、果汁機、冷氣機、電視機等,他全力展示的是人被自己創造的文化和各種類象包圍起來,人的主體性不得不退讓給物的世界。“擁有電話機的房間是陽性的,而沒有電話機的房間自然是陰性的;擁有主機的房間是主人,擁有分機的房間則是奴仆”,都市文明的符征以其硬度和質感劃分了人類文化的結構,規定了人的位置,以其“冷漠性表征出現代社會意識形態的冷漠性”。他的都市思維不僅關照顯在的符征,更多地是對深層都市文明內涵的發掘。《寵物K》以短小的篇幅,講述“我”飼養的一只寵物--烏龜K在水中忍饑養自己的寵物--兩只孑孓。“在這種連弄臣都不再可靠的世紀,人類饑渴的性靈益加需要寵物來彌補情緒上的失落”,人飼養寵物,無名的寵物也有自己的寵物。人就是寵物,寵物就是人。K的被拘束、無名性以及性靈的失落也是現代都市人的精神境況。從日常生活經驗到都市現象,再到對都市文明內涵與機制的探討,林德在散文中實踐著他自己的提倡:“要表現人類在‘廣義都市’下的生活情感,表現現代人文明化、都市化以后的思考方式、行為模式;他的多元性、復雜性,以及多變性。”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