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故事:血戰湘江全紀錄
來源:奧數網 文章作者:@佚名 2016-10-27 14:56:55

借道“南天王”
1934年10月中旬,蔣介石得知紅軍主力有突圍跡象,匆忙趕赴南昌,在紅軍西征路上部署封鎖線。
橫在中央紅軍面前的第一道封鎖線,設在贛西南的安遠和信豐之間,由碉堡群構成,號稱牢不可破的“鋼鐵封鎖線”。防守這道封鎖線的,是被稱為“南天王”的廣東軍閥陳濟棠的粵軍。讓蔣介石料想不到的是,早在1934年4月,陳濟棠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就已經開始尋求同紅軍的聯系。9月,周恩來派專使秘密與陳濟棠取得聯系,向他宣傳“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槍口一致對外”的道理。陳濟棠巴不得紅軍不進入廣東,使蔣介石的中央軍沒有追進廣東、乘機侵占他的地盤的借口。紅軍與陳濟棠達成了借道通過的協議。這樣,紅軍除了與粵軍個別部隊有零星交火之外,幾乎兵不血刃地通過了第一道封鎖線。
11月初,當蔣介石判斷出中央紅軍的行動意圖是去湘西北與紅2、6軍團會合后,立即命令薛岳率中央軍追擊,同時命湘軍何健部入湘南布防,陳濟棠率粵軍主力進至樂昌、任化、汝城間截擊。但何健的湘軍還沒來得及部署,紅軍已經撲向第二道封鎖線。此時,第二道封鎖線的主角仍是陳濟棠的粵軍。粵軍一個團意外地與紅軍打了一仗后,11月8日,紅軍在橫列于任化、樂昌之間的粵軍重兵檢閱般的注視下,通過了第二道封鎖線。
湘軍也打“小算盤”
紅軍順利通過第一、第二道封鎖線后,迅速撲向湘南。前進的路上是蔣介石的第三道封鎖線。這道封鎖線設在郴州、宜章之間,守軍為“湘軍悍將”何健的部隊。但何健太了解紅軍的戰斗力了,所以,當他接到蔣介石要他阻止紅軍西進的命令時,心里十分矛盾。一方面,他希望能僥幸成功;另一方面,他也深怕與紅軍拼掉了老本,回頭再被老蔣收拾掉。這種想吃怕燙的心理最終還是讓何健效仿陳濟棠,以“保境安民”為主,追堵紅軍為次,想讓紅軍早些離開湘境。于是他把重兵集結于湘西北,在湘南與廣東的結合部兵力配置則較弱,指望陳濟棠能幫上一把。可是陳濟棠又怎么會幫他呢!至11月15日,紅軍從湖南良田至宜章間突破第三道封鎖線。
紅軍雖然通過三道封鎖線,但也暴露出弱點
紅軍在戰略轉移的過程中,暴露出三個弱點。一是行動遲緩,部隊采取難以機動靈活的方式作戰。由于中共中央機關把大量笨重的物資和工廠機器等“壇壇罐罐”都帶上了,部隊行軍長達160里,一天只能走二三十里;同時,總是采取兩個軍團在左翼,兩個軍團在右翼,一個軍團殿后,中央機關居中的方式,被稱為“抬轎子”式轉移、“甬道式”行軍。二是暴露了轉移的戰略意圖,讓蔣介石判斷出中央紅軍要去湘西北與紅2、6軍團會合。三是優柔寡斷,不善于根據敵情變化及時轉變作戰方向。當紅軍進入湘南地區時,毛澤東曾建議紅軍組織力量反擊,趁國民黨軍各路立足未穩之際,尋殲其一路或一部,改變被動局面。彭德懷亦提議迅速向湘潭、寧鄉、益陽挺進,避免陷入絕境。但是,只顧得消極避戰、一味西進的博古、李德,拒不采納毛、彭的正確建議。
血戰湘江,紅軍突破第四道封鎖線
進入湘南,前面橫亙著瀟水和湘江兩條大河,繼續向前就等于往敵人布好的口袋里鉆。蔣介石認為圍殲紅軍的機會到了,令湘、粵、桂及中央軍共約40萬人對紅軍形成追堵合圍之勢,企圖把中央紅軍扼殺在湘江以東地區。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從興安、全州之間搶渡湘江。中央紅軍離開根據地后最大的一場惡仗開始了。
11月27日,紅1軍團先頭部隊順利突過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腳山鋪之間的渡河點。28日,紅3軍團也渡過湘江,并控制了界首以南部分地區。側翼的紅8、9軍團業已占據有利地區,殿后的紅5軍團則扼守要地,遲滯追擊之敵。英勇的紅軍主力軍團,已經搭好了掩護中央縱隊通過的安全通道。此時,中央縱隊距渡江點僅有80公里,如果輕裝急行,即可迅速過江。然而,博古、李德等人仍不肯拋棄從蘇區帶出的笨重家當,在路上足足耗去4天寶貴的時間。此時朝湘江急進的國民黨各路大軍已迫近江邊。為了保證中央縱隊的安全,各路紅軍都陷入了以少打多、以弱對強的被動境地。紅軍廣大指戰員發揚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與優勢之敵展開浴血奮戰,其慘烈程度難以言表。戰至12月1日,中共機關和中央紅軍大部渡過了湘江。但是,因擔負掩護任務而被阻于湘江以東的紅5軍團第34師和紅3軍團第6師第18團,大部壯烈犧牲。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