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偽裝技術管窺
來源:青少年科普網 文章作者:@佚名 2016-10-19 19:51:32

現代戰爭常用的偽裝是一種靜態偽裝方式,在初始條件下將偽裝方式設置好后,隨著時間變化,偽裝狀態一般不會發生變化。
現代戰爭常用的偽裝是一種靜態偽裝方式,在初始條件下將偽裝方式設置好后,隨著時間變化,偽裝狀態一般不會發生變化。這種偽裝方式由于技術成熟,成本較低,使用方便,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廣泛使用。但隨著精確制導武器和偵察技術的日新月異,靜態偽裝的不足逐漸暴露出來。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和伊軍的各式作戰車輛,均事先進行了偽裝,但在背景變化時,如由城區進入郊區時,或由沙塵地區進入平原地帶時,被識別的偽裝本身反倒成了敵軍的靶子。隨著新材料和智能技術的發展,動態偽裝技術有了實現的可能,如果將傳統武器裝備的偽裝加以改進,并使之智能化,將大大改善其隱身性能和突防能力。
一、 靜態偽裝技術的發展
(1)可見光偽裝階段
最早的偽裝技術在遠古戰場就出現了,這一階段主要是運用可見光偽裝材料(如各種有色涂料、天然遮障等),一般是在目標外面(如面部、身體等部位)涂敷各種大小形態不一的斑點和條帶等圖案,或者是采用不透明的材料、或其它屏蔽物、植被等,從而改變目標的光學特性。火藥的使用還促進了煙幕偽裝的發展。這些偽裝技術在古代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1年8月,德軍包圍列寧格勒,準備對軍事目標進行轟炸,蘇聯蝴蝶專家施萬維奇從蝴蝶身上圖案受到啟發,為蘇軍數百個軍事目標覆蓋了與背景相似的迷彩圖案,有效保護了蘇軍目標。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軍研制的四色偽裝迷彩圖案使目標被發現的概率減少30%。原西德也研制了一種三色偽裝材料,以聚氨酯和丙烯酸為基料,添加棕、綠、黑三色而成,現已成為一種標準的偽裝涂料被廣泛運用。
(2)雷達紅外偽裝階段
1942年6月,著名的中途島海戰中,日軍曾借助濃霧的偽裝襲擊美軍,但美軍剛剛裝備了一種新式武器——雷達,事先發現了日軍動向。據戰后分析,這是導致日軍慘敗重要原因之一。戰后,雷達的應用和發展日新月異,偽裝材料的雷達隱身功能也隨之發展起來了。
機械化在二戰中的成功應用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因為常規發動機目標都有明顯的紅外特性,尤其在8~14μm的遠紅外大氣窗口。加之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朝鮮戰爭等的失敗,加速了紅外技術的發展進程。現在,先進的熱像儀的熱分辨力可以達到0.1℃,空間分辨力可以達到0.1mrad,也就是說在10km的高空,其地面分辨力仍可以達到1m左右,并且不受炮火、煙塵、閃光的干擾。美軍也由朝鮮戰場上“怕夜戰”變成了海灣戰爭中的“善于夜戰”。1986年,美率先推出了具有熱隱身功能的RBOCIII型紅外誘餌彈,能夠形成紅外幅射并屏障。
雷達與紅外的偽裝技術在上世紀90年代末達到了巔峰。現役的偽裝大多具備了可見光、雷達、紅外的隱身,廣泛用于各式作戰飛機、艦艇、導彈等,大大提高了裝備隱身性能。
(3)全波段偽裝階段
隨著雷達、紅外技術的發展,雷達工作波段已覆蓋到了米波~毫米波等,紅外也發展到了近紅外(<1.5μm,主要來自太陽照射)、中遠紅外(3~5μm,主要來自目標),提高了雷達、紅外系統的探測性能。
新的偵察技術不斷出現使得單一波段的防探測性幾乎沒有實戰價值,偽裝技術的多頻譜兼容成為必須考慮的內容。1999年3月,科索沃戰爭中,曾躲過無數雷達追蹤的美軍F117A隱形戰機卻沒能躲過無源探測雷達探測,結果被南聯盟軍擊落。
近年來國內外不少研究機構不惜重金,開始了全波段復合隱身技術的研究。二十世紀末,瑞典巴拉庫達公司研究開發的多波段超輕型偽裝網BMS (ULCAS)代表著當時最先進的偽裝網,在整個服役期內都能在電磁光譜的各個譜段提供保護,并且該網采用了獨特的專利技術,其重量僅為具有相似性能的常規偽裝網的50%。由于激光制導類武器的發展,促進了激光隱身技術的研究,尤其在1.06μm波長的激光隱身領域進展較大。現已有不少成果裝備部隊,如美軍M1、M60系列坦克,裝有車輛發動機排氣煙幕系統,可有效進行激光隱身。另外,潛艇的消聲瓦也是一種聲波隱形技術。上世紀80年代,前蘇聯的“臺風”級潛艇首次采用消聲瓦技術,瓦厚150mm,能防主動聲納探測,使探測距離減少75%。現在,國外新一代潛艇普遍采用了消聲瓦隱形。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