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忽視了“刪古詩”背后的教改意義
來源:新聞晨報 文章作者:線教平 2014-08-28 17:14:12

近日,古詩詞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原因是上海市教委對一年級語文教材大刀闊斧的改革。相比以往,新課本變薄了很多,并且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被刪除,7個單元45篇課文也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
當語文教育不斷倡導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時,上海市教委對教材的改革并未受到家長的好評。打開網絡,有關新教材的負面評價鋪天蓋地,甚至有網友稱一年級語文盡刪8首古詩實為“敗家”。然而,在筆者看來,教材刪古詩恰有其深層次的合理原因,尚不足以成為攻擊語文教育不重視傳統文化的理由。
多年來,“減負”一直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各省教材屢屢降低難度,試圖破除“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更加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能力。上海語文教材的改革背后所倡導的正是“零起點”教學,即減少學生的識字量和寫字量。在新版教材中,8首古詩被刪除,共減少了32個生字。可以想見,刪除古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減少學生的識字負擔。此外,古詩的語言和內容畢竟大多與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有較大距離,學生理解起來的確有一定難度。
當然,會有家長和眾多網友質疑,拿古詩“開刀”會不利于培養他們對祖國傳統文學與文化的興趣與愛好。其實,如果仔細分析此次教改的導向,這種擔心大可不必。試想,當孩子開始呀呀學語時,不少家長開始教他們背誦古詩,甚至以孩子的這方面突出表現為榮為傲。然而,當孩子逐漸長大后,并不見得對此還有多大興趣,早年間的背誦內容也慢慢拋至腦后。可見,是否能讓孩子真正理解、喜愛古詩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在相應的認知發展階段對他們科學引導。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一、二年級閱讀教學目標包括“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可見,對于低年級學生學習古詩,老師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來了解、感受古詩,而非對詩歌中的字詞、寫作技巧深究。一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比較發達,通過聽和讀來感受古詩的效果遠遠好于對著課本“填鴨式”學習。
此外,此次教材改革看似刪除了教材中的古詩,實則是以更符合一年級學生認知特點的方式進行教學。正如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語文教研員所說,古詩的學習是通過兩分鐘的預備鈴、兩分鐘課前準備、語文拓展課、語文機動時間,以學生聽錄音磁帶或教師示范誦讀,由學生跟著誦讀的方式進行。這種教學方式沒有抄寫、默寫的要求,卸除了學生識字、理解詩句的負擔,傾向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下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悟古詩獨特的魅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
因此,對于上海市教材的此次改革,我們不能只盯著古詩的被“刪除”,而忽略其背后的教改導向。讓孩子在更加輕松愉悅的氛圍里學習,不妨用這種生動有趣的方式拉近學生與古詩的距離。同時,這也是對家長的一種引導,讓孩子更大程度上“零起點”邁入教學課堂。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