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學論文 >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 > 一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 正文
2013-12-20 11:05:00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教學論文 教學理念
三、落實精讀環節,注重培養語感
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是范文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是語感經驗不斷積淀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實驗教材始終把朗讀(背誦)放在較為突出的位置,十分注重對課文材料的感悟。要讓學生感悟課文的豐富內涵,培養他們的敏銳語感,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朗讀。在深入讀文過程中加強朗讀指導,使學生在讀書過程中獲得獨特的體驗和感受。首先,要扎實細致地落實讀,做到以讀為本。要打破老師教閱讀的思路,樹立學生讀書的思路,把讀書的權力還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能讀懂課文,讀好課文。朗讀時要體現層次性,每次讀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可引導學生嘗試多種讀書形式,如個人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自由讀、比賽讀等,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再自由選擇聽眾,自由選擇朗讀的方式。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有效的讀書方法,使學生讀起來瑯瑯上口,入情入境,最后達到熟讀成誦。讓學生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學會讀書;其次,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體驗,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可通過品味重點詞句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感悟,也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想,通過眼看、口誦、耳聞、心思多種感官聯合加工,把故事中的人、事、景象等有機結合起來,并使頭腦活動起來,從而進行立體的全方位的感受。《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想法,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如在教學《小松鼠找花生》時,可讓學生幫助小松鼠出出主意怎樣才能找到花生。老師先給學生互相討論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后,再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因為個體的差異,學生會想出許多不同的主意,只要沒有方向性的錯誤,教師都應該給予相應的鼓勵和肯定,因為這體現了閱讀教學的個性化、多元化。這一過程,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使學生的閱讀行為獲得個性化的感悟。
四、抓好熟讀轉化環節,加強積累運用
“重積累”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的又一鮮明特點。積累是學習的前提條件,是新知識的生長點。學習語文,要注重積累和運用,只有儲存大量的優美詞句和名篇佳作,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才能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
我們應當讓多種感官參與,進行多重記憶,立體積累。第一,學生憑借自己對文本的感悟獲得審美的基礎上進行熟讀。可以配上動作有感情地單獨朗誦,可以分角色誦讀,可以聽老師范讀,借助錄音機配樂朗讀,也可以利用錄音帶、錄像、課件小聲跟讀跟背,并展開想像,細細咀嚼品味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全方位領略課文語言材料的美。有了深切的體會,課文內容不知不覺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第二,提倡“教、學、做”合一,積累好詞好句。實驗教材的練習設計少而精,形式豐富多樣。在“我會讀”“讀讀說說”“我會說”“讀讀畫畫”這些題目中,有詞語(如疊詞、詞的搭配,形容詞)的練習,句子的練習等,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讀一讀,然后聯系生活實際拓展完成,再寫一寫。總之,目的是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有利于提高感悟運用能力。第三,加強課內,延伸課外。要努力引導學生課內外結合,課堂上要以文本作為中介,通過文本的啟發,交流讀書心得,拓展語文學習渠道;要樹立大語文觀。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書。”教師可通過一篇帶多篇,引導并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讀的語言生動淺顯的童話、故事等課外讀物;還要組織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的各種語文實踐活動。向學生提供學語文、用語文的機會,可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絡等指導學生主動讀書,指導學生查閱資料、收集和處理信息。“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日積月累,學生的閱讀量自然會增加。學生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學會讀書,內化語言。通過積累運用,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實驗教材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材的內容體現時代精神,編排符合語文學習規律。我們應在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下,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創造性地開展閱讀教學。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