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泉之戰的歷史故事
來源:網絡 2010-03-08 09:45:34

阪泉之戰是在黃帝與炎帝共同戰勝九黎族團蚩尤、平定了叛亂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戰役。阪泉之戰是有熊集團內部帝、后之間因權力之爭而爆發的。這場戰爭,在歷史意義上,是徹底結束了原始社會末期因戰爭產生而形成的帝、后雙頭領導體制。黃帝在這場戰爭中,經“三戰然后得其志”,成為各部落擁戴的天子,而炎帝敗得心服口服,甘愿稱臣,發誓不再與黃帝抗衡。所以說,阪泉之戰,是部落方國時期雙頭領導體制向文明時代一元領導的一個轉換,是一種政治制度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變革。
黃帝、炎帝本是同父母所生的親兄弟,為什么會同室操戈?《新書·制不定》:“炎帝者,黃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于涿鹿之野”。事實上,其核心性本質問題,還是部落方國帝、后雙頭領導奪權之爭。戰爭的起因,是自黃帝建議派官到少昊、太昊兩地施治,炎帝親往太昊,而蚩尤駐兵少昊后,假借黃帝之命暴掠民財,隨意設使“奸宄奪攘矯虔”行為,逼迫黎民隨其作亂。炎帝聞訊后,率兵北上山東,筑邑空桑以監。后被蚩尤追殺,一直將蚩尤引到涿鹿,黃帝為使驕兵之計,做好戰場布陣,故意按兵不動,未及時出兵救援被蚩尤追殺的炎帝,炎帝對此心存積怨,是釀成了這次戰爭的根源之一。
黃帝戰蚩尤,炎帝基本上駐兵于阪泉,并未消耗力量。涿鹿之戰后,加上炎帝內部有人挑撥,要炎帝統領稱帝。所以,炎帝乘黃帝喘息未定之際,舉兵向黃帝發難。《六韜》中所引的《黃帝經》中一段軒轅黃帝語,大約就是他此時心跡的一種體現:“日中不彗,是謂失時;操刀不割,失利之期;執斧不伐,賊人將來。涓涓不塞,將為江河;熒熒不救,炎炎奈何?兩葉不去,將用斧柯”。于是“養性愛民,不好戰伐”的黃帝決定“以戰去戰”,消除未來戰爭的隱患,“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神州一統的國家制度。
阪泉之戰是在礬山鎮西南、涿鹿山北的阪泉河谷中進行的,面積不過八平方公里,開戰后,黃帝率領“熊、羆、貔、貅、、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自己的崇拜物為標志的大旗,黃帝作為六部統帥也持一面類似“大纛”之旗,列開了陣勢。
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范的情況下,先發制人,率兵以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應龍帶人用水熄滅火焰,黃帝帥兵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囑手下士兵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傷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炎帝火戰失利后,面對星斗七旗戰法,無計可使,一敗涂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黃帝仰慕炎帝的醫藥和農耕技術,決心與他攜手創建文明國家。他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星斗七旗陣,讓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繚亂,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使各部的戰斗力逐漸增強,而炎帝利用崖頭作屏障,只能觀望陣勢。然而,黃帝在這三年多的時間內,一邊以星斗七旗戰法練兵做掩護,一邊派人兵日夜掘進,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后方。忽一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營,活捉了炎帝,俘虜了兵丁,這一戰讓炎帝輸的誠服,甘拜下風。甘愿幫助黃帝燒荒墾田,治理家園。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