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1-18 17:07:34 下載試卷 標簽:圖形 課件 教師 數學 診斷活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學生知道角有大小,會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3、使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方法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
教學重點: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角,會比較角的大小。
教學難點: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從實物抽象出幾何角,會比較角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三角尺,問:這是什么?它為什么叫三角尺?那么什么是角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角。(出示課題:認識角)
[評析:基于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引入新知,能很好地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二、探究新知
1、認識角
(1)找角
老師示范摸三角尺上的角,讓學生也摸一摸角。
這是一張長方形的紙,它上面有角嗎?指名摸一摸。
剪刀上有角嗎?用你的小手比劃一下。
小鬧鐘上的角藏在哪里呢?
(2)抽象出“角”
小朋友真聰明,從這么多物體上找到了角,老師還可以從物體上取下角呢!不信,你們瞧!(老師課件演示取角)
(指著取下的角)這些圖形都是角。看老師畫一個角(在課件上演示畫角)
(3)認識角各部分的名稱
誰的小手愿意被老師的三角尺上的角戳一下,你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會疼?(因為角是尖尖的)其他小朋友也試著用三角尺上的角戳一下自己的手心,是不是也有這樣感覺?
角是尖尖的,(指著頂點)這里的點就叫做角的“頂點”(出示:頂點)
再用手摸摸這里(指著邊),有什么感覺?
這兩條直直的線就叫做角的“邊”(出示:邊)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角的頂點是尖尖的,兩條邊是直直的。
你能找出上面三個角的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嗎?(指名指出來)
(4)練一練
想想做做1、2、3(學生獨立完成)
(5)找生活中的角
小朋友們,剛才我們認識了角,下面找找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面上有角?(學生觀察,找角,全班交流。)
[評析:注意提供一些典型的實物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充分的觀察、感知。重視讓學生經歷由事實上的角抽象出角的圖形的過程,幫助學生正確的構建了角的表象,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后又引導學生回到生活情景中,在周圍的物體上找角,以豐富對角的表象的積累,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不同方法做角
在生活中角有很多,那你想不想親手做一個呢?老師給每個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材料,看看有哪些?每個小朋友盡量把這些材料都用上,同桌可以相互討論,做出各種不同的角來。
學生做角,匯報,你們是怎么做角的?
3、比較角的大小
(1)感知角有大有小
你能將你做的活動角變大一些嗎?變小一些嗎?怎樣使它變大?怎樣使它變小呢?
說明:角的大小與兩邊是不是靠近有關,角的兩邊離得越遠,角就越大;角的兩邊靠得越近,角就越小。
我把活動角的兩邊拉長,角的大小變了嗎?我把活動角的兩邊縮短,角的大小變了嗎?
說明: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
平時你在哪里還看到過像這樣大小變化著的角呢?
出示扇子、剪刀演示角的大小變化。
[評析:遵循了兒童的認知規律,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從而體驗角的特征,初步建立了角的表象,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比較角的大小
①讓學生拿自己的活動角和老師的比。
大小明顯的兩個角只要用眼睛觀察。
教學生重疊的方法比較大小不明顯的兩個角的大小。
②同桌相互比一比。
老師提要求比:左邊的小朋友的角比右邊的小朋友的角大一點;兩個小朋友的角一樣大。
③比較兩個鐘面上的角的大小
用眼睛看比不出大小,又不能重疊在一起比,你有好方法比出它們的大小嗎?(同桌商量、討論)
集體交流(數格子、用活動角取下來比)
④小結
⑤用喜歡的方法比較同桌兩人用紙折出的角的大小。
[評析:力求讓學生在探索中發現新知,在活動中體驗新知,通過用不同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對角的特征有了更充分的認識,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接著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討論中理解新知,從而強化新知,充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本領?
四、鞏固拓展
1、想想做做5
2、長方形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