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 正文
2009-11-12 16:39:38 下載試卷 標簽:四年級 教案 數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教師的教學觀念在不斷更新: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在獲得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然而,在教學中較為普遍的現象是,教師簡單淺顯地提問,將學生的思維引入預先設置的圈內,學生按照預先步驟一步一步進行學習。往往造成是教師清楚要教什么、為什么教和怎么教,而學生卻不知道自己要學什么、為什么學和怎么學。學生的學習缺少方向,缺少動力,缺少方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是難以得到發揮的。這正是長期以來教師習慣的教學方式,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阻礙了學生主體的發展。
在二十一世紀這個信息化的社會,人類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數字化、信息化,信息決定著我們的生存,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乃至體制的根本變革。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目前學生總是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而信息化教育(即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一種自主、實踐、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
一年來,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電腦多媒體網絡信息領域,利用網絡信息豐富、傳播及時、讀取方便、交互強等特性,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育質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下面就《計算工具的認識》一課的教學設計,談談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及思考。
教學案例:《計算工具的認識》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階段:
(一)導入
師:同學們,咱們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知道,數學總是離不開計算。那從古至今,人類都有哪些計算的工具呢?它們發展的進程又是怎樣的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初步認識、了解計算工具。(板書:計算工具的認識)
(二) 自主探究
師:你都知道哪些計算的工具?誰愿意給大家介紹介紹?
生:計算器、算盤……
師:看來同學們的知識都非常豐富,但有關計算工具的知識還遠不止這些,老師也搜集制作了一個網頁,同學們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點擊,去了解計算工具。
(學生4人一組在教師制作的網頁上進行瀏覽,查找有關資料。)
師:通過在網上學習,你又對計算工具有了哪些了解?
(學生結合網頁內容進行匯報,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的情況有重點的請學生介紹如繩結、算籌等使用的方法,從而進一步使學生體會計算工具發展的過程。)
師:再給幾分鐘時間,同學們可根據實際學習情況進行查閱。感興趣的問題可兩人討論。
第二部分:了解應用階段:
(一)認識計算器
師:那我們現在最常用的計算工具是哪一個?你會使用計算器嗎?
(學生介紹)
師:那位同學愿意出一題大家幫忙算一算?
(二)練習應用:
師:看來同學們都會使用計算器,那我們就借助計算器來做一個游戲好不好?
闖關游戲:
(游戲規則:1、以小組為單位,共闖兩關,兩關都過即為獲勝。2、每關開始以老師口令為準。3、遇到困難可使用求助熱線進行幫助。)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階段: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計算工具,你還想了解哪些有關的知識?
課下同學們可以從老師制作的網頁中繼續去了解,或者從互聯網中查找資料進行下載,我們來辦一個相關的展覽。
反思:
《計算工具的認識》一課的教學設計,力求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環境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由被動接受向自主獲取知識的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主要是來源于教師和書本:教師講什么,書本中教什么,學生就接受到什么。這大大局限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而現代教育技術具備了大容量儲存教學信息的優勢,它可以穿越時空的界限,為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材料,有助于培養學生通過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表達及發現問題,利用資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這一思考,我有意識在本節教學的第一部分安排讓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的資料,進行匯報,之后根據自身情況繼續查閱的環節。在這一過程之中,網絡的信息量大、選擇性強等特點體現得尤為突出,它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加大了知識的容量,并且為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自身差異,徹底改變原有的被動接受的地位,掌握學習的絕對主動權,自己駕馭學習的進程,與此同時也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由指令性操作活動向自主探索實踐轉變
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計算器的使用方法。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是先由教師來介紹計算器的一些按鍵功能,在逐步的通過一道一道的題目計算來鞏固。然而,當今社會的信息化環境注定,學生已不再是、也絕不可能是一張白紙,這就決定了小學數學學習的基本方法是對經驗現象的邏輯歸納和引申。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更要向學生提供探索、討論、實踐和解決問題的各種機會。
而信息技術教育的優勢,在于能充分調動學生認識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不再是一個信息的主要提供者與學習的主導者,他將成為學生個別化學習探索活動的輔導者與支持者。
因此,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考慮到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已有使用計算器的經驗,就設計了一個“闖關游戲”,在游戲的進程中去解決計算器使用的一些重點,如:按順序的兩步計算、不按順序的兩步計算等,并在其中貫穿所謂的“求助熱線”,加強對有困難學生的引導。
整個探究實踐活動中,問題是開放的,目標是明確的,思維是發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結論是待定的,學生始終是積極主動的,只是在自主的運用,其思維也在解決不斷出現的問題的過程中被深化。教師教學的基本方式已不是指令性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而是“引導”,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給學生思考和發展留下充分的空間。
三、小組合作式學習方式的嘗試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
在教學中,“通過網頁搜集整理資料”和計算機設計“闖關游戲”這兩個環節中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的價值,特別是后一環節,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在加強學生合作的精神、團隊的意識和集體的觀念,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競爭能力的同時,學生將主動承擔任務,如:讀題、計算、鍵盤輸入等,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可貴的是,合作學習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擁有成功的體驗。
以上只是自己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其中難免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于教師。一方面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另一方面教師要勇于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化為教學行為,特別是要改變長期形成的、習慣了的舊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積極創設有充分從事數學探究活動的機會,以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