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8-04 13:54:32 下載試卷 標簽:語文教材 四年級 教案
一、教材解讀
1、教材是編者教學理念的物化。解讀蘇教版國際本小語四(下)”培養良好學習習慣(8)“部分的內容,無論從教育理念層面深悟,還是從呈現方式角度審視,所傳達的信息都是豐厚的。五個彩頁包含兩個內容:“堅持寫日記”“愛護圖書”。
首先兩個習慣的培養蘊含著“大語文觀”的建構,不僅需要課內教給方法,更要把學生的視點引向生活,整合課內課外,生活的外延和語文學科的外延一樣大,讓學生在這樣的空間里獲得思維發展歷練的契機。其次學生要養成真正意義上的“堅持寫日記”的習慣,就要求學生要有正確的書寫習慣,大量的閱讀積累,信息的處理能力,寫作能力的建構和鍛煉,應該說這是三維目標下的綜合能力的訓練,符合學科課標對教材要“加強整合,突出重點,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的要求,而且也為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創造性,努力體現學科實踐性、綜合性。不光是堅持寫日記,一個人所有良好習慣的養成,都需要長期的督促,多方力量的介入,齊抓共管,教材的設置本身就昭示了一種開放式的語文教學格局。“堅持寫日記”習慣培養的依據有一二年級的寫話訓練,三年級和四年級上學期的習作練習基礎,還有二年級對閱讀背誦習慣的要求,四年級上學期的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和有選擇的讀書習慣的培養,這些都為現階段寫日記提供了前提,而這個習慣的養成又可強化前階段的能力及習慣要求。這也是蘇教版教材“長短結合,大小結合”編寫策略的又一顯現。同時堅持寫日記和本學期的習作訓練又可形成寫作能力的訓練雙線。“愛護圖書”習慣的培養是作為讀書人必備的一種素質,它和“愛惜學習用品,認真完成作業”等習慣一樣,包含著更多的態度和情感在其中,對學生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大有裨益的,正應了那句: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蔡元培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點滴的態度及情感的積累就是形成人格的途徑。
2.“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8)”共有5頁彩色插圖和一位同學的3篇日記。1~3頁插圖主題是“堅持寫日記”,4~5頁插圖主題為“愛護圖書”。第1頁主題用了3頁共計5幅圖畫來展示。第1頁三幅圖,左上角展示了各種日記:《魯迅全集(日記集)》,《雷鋒日記》和《家庭日記》,《魯迅全集》還展開一頁給同學概覽。右邊是老師在向幾位同學講解介紹日記,桌上放著剛才介紹過的幾種日記樣本。下方一幅圖是全班同學認真寫日記,同學坐姿端正,黑板上寫著“堅持寫好日記”,下面是記日記的三點要求:①要持之以恒。②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為日記的內容。③用自己的語言寫想說的話,而教師在教室里巡視。如果說這是了解和嘗試寫作的過程,那么后面第2、3頁的圖片內容就是實際寫作的過程和結果展示了。這兩頁均是通版圖,而圖的左上方和右下方都展示了一個女同學在家里認真寫日記的狀態,第2頁左上方的特寫照片可以看出這位同學態度認真,表情專注,握筆姿式正確,而第3頁右下方這幅圖可以看到全景的布局:女同學坐姿端正,符合寫字習慣各項要求,文具擺放整齊,而展示出來的3篇日記都是書寫美觀,格式規范。有趣的是:2月7日的日記被一割為二,分布在兩頁,這不完整給急于閱讀的同學一種迫切的需求。這3篇日記內容的選擇緊貼學生生活,平常又各具特點,表述樸實自然,易于學習感悟產生同感,選文顯現編者用心,借助例文,讓學生自己領悟寫法,又少了許多的限制。三頁5圖昭示了寫日記的要求、方法,更展示了堅持寫好日記的意義,希翼之情飽蘊其間。第4頁和第5頁圍繞著“愛護圖書”這一主題,安排了5幅圖片,內容有選擇圖書時要愛護圖書,圖書破損時要修補圖書,而場景涉及家內、學校。第4頁左上角是一位女同學在家中書柜前翻閱圖書,圖上可以看出,她手里的書保管很好,書架上眾多書籍整齊而且美觀,種類較多,但基本分類收藏,真實自然。而左下角是八位同學圍坐在幾張課桌前,桌上放著膠水、剪刀、白紙、透明膠帶等物品,原來他們在認真的修補圖書,還有兩個同學在合作修補破損嚴重的圖書......,而這2位同學的正面特寫照片又在第5頁右下角充分展示,認真的態度和合作的精神是編者想要借圖傳達的重點!而另外兩幅圖展示了同學們在圖書館里取書、看書,放回書籍時的情況,她的認真、精心的對待圖書,顯示了同學們愛護圖書的習慣已漸成,而墻上貼著“愛護圖書”的字樣。
3、這些圖片點面結合,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場景,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寫日記與愛護圖書的做法,教材的安排能清晰地感受到兩種習慣培養所涉及的認知和技能性知識,同時又輻射滲透了情感態度的元素。圖片的設置打破了傳統教材的格局,凸顯示范性、啟發性、人文性,這種創新也為教師在實施教學時留有了更多的空間。此時過程與方法的選擇顯得尤為突出,怎樣將靜止的圖片變成可感有趣的生動的素材打動學習主體,使之接受,并形成習慣,這就對教師的設計提出了挑戰。如何把教材編者的意圖和教者的目的,學者的目標貫通,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達到效果的最佳,這便是下面要思考的第二個問題。
二、教學設想
既然是以圖為文,教學就應該以圖為基準,就圖學,就圖悟,就圖訓練,就圖聯想......來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在活動中滲透體驗
任何習慣的養成不是“告訴”可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更注重創設情境,打通學科內容和生活的聯系,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積累,在實作中讓學生充分的參與、深度的參與,才能獲得真實的體驗,情感的認同,也才可能成就“習慣”。活動也許是一個情景,或許是各種活動(關于一本日記的真實故事;一次讀書競賽活動;發現身邊的與圖書有關的現象;圖書集中修補活動;交換課外讀物;參觀圖書館;或許就是看圖說圖,看圖談感悟的交流會;......),這種進入了感情意識的生命領域的體驗需要學生用心靈去感悟,在悟中練,在練中豐富體驗,獲得發展。
2.在實作中體現整合
活動的設置力求體現活動主題的綜合性特點,如:在進行各種與圖書有關的活動時,不忘用日記的形式物化感受,借此來強化“堅持寫日記”的習慣養成;借助多媒體的手段使習慣課更有趣,教學信息量更充分;在觀察圖片范例時可請學生評一評日記的書寫,借此溫習認真寫鋼筆字的要求,日記的書寫格式也可交代;寫日記的習慣養成不可能孤立于閱讀積累之外,而有突破,讀寫結合的集中及分散設計就是一場持久戰。
3.在持久中貫通歷練
習慣的培養具有長期性,葉圣陶先生說過“要養成一種習慣,必須經過反復的歷練。”這就需要教師持之以恒的反復抓,抓反復,嚴格要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貫穿習慣培養的思想,指導學生反復訓練不斷強化,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使之定型并得到鞏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訓練的視點應與生活貫通,那么視野才開闊,“愛護圖書”不是一節或兩節課就解決問題,在后序的學習活動中可相機設計穿插讀書活動,讓其談讀書的收獲,或者交流關于書籍的名言,請讀書輔導員(作家、家長、學校教師、......)介紹書籍和以書籍相關的故事,營造一種仰慕讀書的氛圍,這樣可以使學生“愛護圖書”習慣建立更加內化、深層。
以上的設想意在拋磚引玉,說明習慣篇教學應在活動中、整合中、訓練中進行,體現教材設置的主體性、形象性特點,教學內容可集中安排,也可和相應課文整合處理,還可結合班級情況即時強化再現,教學的實施目的是為教學主體的發展而實行,最充分的發揮教材的作用,滲透有效教學,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教師的責任。在活動中訓練,在整合中培養,在督促中長久,實踐養成教育是根本。(昆明市教育局教研室俞群)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