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22 15:27:47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數學上冊61-62頁的例題和“試一試”、“想想做做”1-4題。
2、教材的編排情況及地位。
乘法的這兩個運算定律,跟學生前面所學的加法交換律、結合律類似,也是由生活情境的數學問題引出一組等式,通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探索并在小組里交流,發現并歸納出乘法運算律。乘法的運算律,不僅有助于加深乘法計算方法的理解,還能使一些計算簡便,而且在以后學習中也要經常用到。因此,這些運算律是小學數學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對這些規律性知識進行探討,自覺應用中,并在應用加以鞏固。
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并會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對運算定律的認識由感性認識逐步發展到理性認識,合理構建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培養學生探索規律的欲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運算律,并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算。
難點:乘法運算律的推導過程。
二、設計理念
《新課程》提倡注重知識形成的過程。對這兩種運算律的教學,不應僅僅滿足于學生的理解、掌握及運用,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啟蒙教育,這是一個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創設情境、動手操作、玩游戲活動等活動,并組織學生探索、合作、交流、參與討論,使學生發現并歸納出乘法運算律,既使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成為學習數學的小主人,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說學情
教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學生在之前幾個年級里,通過對四則運算學習和前幾課時加法運算律的學習,對乘法運算律已經有一些感性認識。所以,在合作探索運算過程及掌握運算律時,我提倡聯系加法運算律的推導方法進行學習,這一點會大大地減少學生推導乘法運算律的難度,為學生探索知識過程提供了一個構建知識的橋梁。
四、說教法
成功的數學教學策略應該讓學生既“學會”又“會學”,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在教本課時過程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
1、情境教學法:在導入環節時,我通過設計聯系學生生活現實的情景,找出生活中常見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與生活是聯系的,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動手操作法:在推導乘法交換律環節時,我讓學生用小石子或火柴,動手“擺一擺”,“說一說”,“寫一寫”,在自主探索中發現問題,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3、游戲法:在鞏固知識環節,我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設計了游戲教學法,找朋友活動,從而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
五、說學法
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引導學生抓住問題,嘗試解決問題,感悟知識的形成。
六、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引出問題。
(1)要求學生上臺排隊:5人一組,組成4組。(提問:共有多少人?有幾種列式?)
(2)(教師口頭表達)學校買來15箱課外書,每箱有25本,每本4元,用了多少錢?看誰算得最快。
(這樣創設情境,提出啟發性問題,既體現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導入學習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做好鋪墊。)
觀察插圖,說說從中知道哪些信息,要求“共有多少人?”應該怎樣列式?
(數學來源于生活,讓學生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加強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從感性上掌握乘法交換律的特點,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乘法交換律
1、出示例題插圖,弄清題意。
2、合作、探究、交流——解決問題。
1)解決問題。
(1)指名說出列式:3×5=(5)×(3)
(2)觀察、討論:這兩組解法有什么異同?
引導學生說出相同點都是兩個數相乘積相同;不同點是兩個因數位置交換了。
2)分析,發現規律。
(1)“擺一擺”,“寫一寫”類似的等式。
發動學習動手實踐、操作,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火柴,同桌合作學習,擺放要用乘法算的火柴,并列出相應的等式。
(2)學生自由匯報擺放好后所列的等式。
(3)交流、討論:你發現了什么?
小組交流、討論,每組中的兩個算式有什么樣的關系?每組算式有什么相同點及不同點?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4)啟發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兩個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它們的積不變。
說明:這條規律就是乘法交換律。
(經過活動,既突破了重點、難點,掌握了乘法運算律的推導過程,讓學生實現了“經歷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動手操作能力,發展思維。)
3)歸納知識:
(1)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乘法交換律。
這一點要求在認識加法運算律時,學生已掌握用Δ+Ο=Ο+Δ,甲數+乙數=乙數+甲數,學生會聯系加法運算律,根據已有經驗寫出相應的Δ×Ο=Ο×Δ,甲數×乙數=乙數×甲數。這樣既加強復習舊知,學習新知的訓練,又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2)乘法交換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a、b表示兩個因數,怎樣表示乘法交換律?
指名說出:a×b=b×a
提問: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5、運用知識。
練習:計算,并用乘法交換律進行驗算:23×72
(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三)教學乘法結合律。
1、出示例題:
華風小學6個年級的同學參加跳繩比賽,每個年級有5個班,每個班有23人參加,一共有多少人參加?
2、解決問題。
(1)學生獨立解答
(2)展示學生解題方案,暢談解決方法。(指名板演,并分別說說每種解題思路。)
板書:(23×5)×6 23×(5×6)
=115×6 =23×30
=690(人) =690(人)
(3)交流兩組解法異同。
教師幫助學生小結:相同點是,三個數相乘,三個數相同,積也相同;不同點是左邊的式子是先把23和5相乘,再和6相乘,右邊的式子是先把5和6相乘,再和23相乘。
3、分析、發現規律。
(1)請同學們將這兩算式寫成一個等式。
(23×5)×6=23×(5×6)
(2)觀察,交流討論:發現了什么規律?
歸納概括: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再同第三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乘,再同第一數相乘,它們積不變。
說明:這條規律就是乘法結合律。
4、歸納知識。
如果用字母a、b、c表示3個因數,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結合律嗎?
(a×b)×c=a×(b×c)
提問:這個等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做游戲,復習反饋。
1、出示動物頭像,上面分別有根據乘法運算律,寫出來的兩組相等的乘法算式,標有算式相等的動物是好朋友,請同學們看準后,幫他們找到好朋友。
2、教師把一組小企鵝圖畫貼在黑板上,一組小企鵝卡片發給學生,兩組企鵝身上都分別寫著乘積是整十、整百或整千的因數,學生拿著卡片根據要求找朋友,并貼在相應的圖畫上。
(創設情境,經過游戲活動,將枯燥、理論化的知識變“活”,學生會在快樂的氛圍下學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第一項找朋友游戲,是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鞏固;第二項找朋友游戲是為了讓學生重新熟記乘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兩個因數,為下面靈活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做好鋪墊。
(五)反饋練習。
1、教學“試一試”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