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起源之謎
來源:網絡 2009-07-08 16:33:57

漢字的出現是中華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從簡單的水波折線到逐漸形象化的彩繪符號,它的進化過程是如此漫長、艱難。
研究文字起源的學者認為:最早的文字應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圖畫,另一個是記號。而后者是更早的。由這兩個來源所造的字就是象形字和指示字。
據考古學家發現。我國最早用刻畫符號記事產生于仰韶文化早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300年)。在它之前的老官臺文化(公元前6000年前后)發現了彩繪符號,這些彩繪符號畫在了一些缽形器的內壁。大約有十余種,有的似連續的水波或折線,有的只是單位的符號。這些彩繪符號都具有一定的記事意義。而圖畫文字最早則見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公元前3000年左右)。
大汶口文化是黃河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1959 年發掘的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遺址而得名。
大汶口文化分布在山東省、江蘇北部、河南東部一帶,顯示了新石器時代當地原始人類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狀況。大汶口文化的居民在前人刻木、結繩記事的基礎上,開始使用一種刻在陶器上的最初的文字。大汶口文化中使用的陶文,時間上早于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從筆劃形體上看來,甲骨文又繼承了陶文的某些造字方法,因而,陶文成為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圖畫文字。
· 莒縣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又出土了一些新的陶文資料。共出現了四種新符號。有一種好像在一方形土塊上樹立植物之形,釋為從木從土的“封”字。有三種符號目前尚不能解釋:一種由四個弧形向心的筆畫組成,呈四角尖銳的長方形。這種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經常出現,作人名或氏族銘文。一種像長頸有肩的容器,里面填塞小圓圈,涂上朱紅顏色,帶著某種神秘的氣氛。最后一種形狀相當復雜,上部中央為一高頸有肩的容器.容器放在兩旁有草葉模樣的雙層托盤中,下部為一個盆狀的容器。
關于這些圖畫文字的性質,在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這已是文字,有的認為尚不是文字。主張已是文字的又有尚屬初步發展和已屬比較進步的文字之別;主張不是文字的也有程度不同。有的認為只是原始記事范疇的符號或圖形體系;有的認為與后來漢字形成有很大關系,是一種原始文字,原始的象形文字、圖畫文字或象形符號。從現有全部資料來分析,后一種看法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首先,這些刻畫的圖形雖然有一些與實物十分相像,但并不是一般的圖畫。否則就不會專選某種器物如陶大口尊,在專門的部位。用同一種刻劃方法來做。況且有些圖形已有相當程度的抽象化,筆道簡練,其結構又有一定的規律,成為一種互有聯系的圖形體系。所以它是可以記事和傳遞信息的符號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文字也是一種可以記事和傳遞信息的符號。它與非文字符號的區別,不僅是信息載荷量極大,而且是以記錄語言為特征的,是語言的符號化。非文字的符號則不能擔負這一職能。現在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大汶口文化的圖畫文字已能記錄和傳遞語言,因為我們現在所見的都是單個的圖形,無法表達完整的句子,而語言是以句子為基本單位的。
任何文字的起源都應有一個過程。漢字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一字一音,但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不少合體字就不是一字一音。再早一些,很可能是納西族的東巴文那樣一字數音。九個點可以念成“九粒沙子”,九個橢圓圈可以讀成 “九個雞蛋”,不是單有一個“九”的數目字再加表事物性質的字如沙子、雞蛋等。事實上這種字在表達語言時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只有經師代代相傳才能念得出來。大汶口文化的圖畫文字在造字方法上似乎同東巴文更為接近,因此它應該是接近早期文字而尚非成正式文字的一種圖畫文字。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