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李利安
來源:國學 2009-06-19 19:22:02

基本情況 :
男,漢族, 1961 年 4 月出生于陜西省西安市, 1984 年畢業于西北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1987 年畢業于西北大學文博學院印度古代史專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94 年晉升為副研究員; 2001 年晉升為教授; 2003 年從西北大學印度文化史專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佛教歷史與思想、南亞與中國的宗教文化交往、宗教學基本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F為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南亞中東研究所世界宗教與文化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工作簡歷 :
1987 年 7 月至 1994 年 3 月,在陜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工作; 1994 年 3 月至 1997 年 3 月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從事宗教學研究; 1997 年 3 月至今在西北大學南亞中東研究所從事宗教學和佛教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1998 年入選西北大學跨世紀人才, 1999 年獲西北大學先進工作者, 2003 年獲西北大學科研先進個人獎。曾于 2000 年 7 月至 2001 年 7 月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 UIUC )東亞和太平洋研究中心從事訪問研究一年, 2002 年 7-8 月在臺灣進行學術考察, 2002 年 10 月赴馬來西亞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主要社會兼職 :
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南亞學會會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浙江省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江蘇省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山西省五臺山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陜西省長安佛教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統戰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員,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職教授。
學術活動 :
2004 年 11 月 6-7 日,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參加“第一屆中日佛學會議”;
2004 年 10 月 17 日,在西安參加“第十屆中日佛教學術交流會議”;
2004 年 9 月,在北京參加“西部人文資源論壇”學術研討會,以《歷史文化產業的價值判定與開發原則》為題作大會發言;
2004 年 8 月 29 日,在西安參加“中日長安都市文化與饞涎日本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空海在長安求法期間在語言文學方面的追求與成就》;
2004 年 8 月 14 — 18 日在五臺山參加“中國五臺山佛教文化論壇”,提交論文《觀音與文殊:悲智雙運的理論價值及其實踐意義》;
2004 年 8 月 5 — 8 日在山西太原參加“中國第二屆凈土宗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古代印度觀音救難信仰與凈土信仰的融合》;
2004 年 6 月 11 日— 14 日在無錫參加“人間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佛教的超人間性與人間佛教》;
2003 年 12 月 20 — 21 日在廣州參加“華林寺與禪宗文化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華林寺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其開發建議》;
2003 年 12 月在西安參加“中日長安佛教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3 年 11 月 21 — 24 日在西安參加“佛教與基督教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3 年 11 月 5 — 8 日在西安參加“玄奘大師與紫閣寺學術論證會”;
2003 年 9 月 26 — 28 日在杭州參加“首屆吳越佛教文化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從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儒教文化的對話》;
2003 年 8 月 17 日在西安參加中日“文化地理學視野中唐代長安的宗教與文學”學術研討會;
2002 年 11 月 15 — 22 日在馬來西亞沙勞越參加“馬中中華文化藝術交流會”;
2002 年 10 月在北京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承辦的“文化對話:可能性與界限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從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道教文化的對話》;
2002 年 5 月在西安參加首屆終南山佛教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關于印度佛教觀音信仰中國化問題的一些思考》;
2001 年 11 月在五臺山參加五臺山研究會年會,做《深挖區域文化內涵,加強實際應用研究》的主題發言;
2001 年 3 月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參加美國宗教學會西部分會 2001 年年會;
2001 年 3 月 22 — 25 日在美國芝加哥參加“美國亞洲學會( AAS )第 53 屆年會”,并被安排為第 143 號研討會“宗教正在中國消亡嗎?”的論文評議人(共 222 個分類學術研討會,參加人數超過 2 千人);
2000 年 10 月在美國香檳城參加“臺灣海峽兩岸關系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9 年 8 月在西安參加“中國西北大學與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金剛經在西天的產生及其向中土的傳播》;
1999 年 3 月在銅川參加“第二屆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金剛經〉玄奘譯本對羅什譯本的補正作用》;
1997 年 9 月在天臺參加“第二屆天臺山與東亞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法華經〉與南亞和東亞的觀音信仰》;
1997 年 8 月在咸陽參加中韓“儒釋道三教關系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儒道思想對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的影響》;
1996 年 9 月在西安參加中日“長安佛教與日本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中國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并作大會主題發言;
1995 年 9 月在登封參加“紀念少林寺建寺 1500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金剛經六種漢語譯本之比較》;
1994 年 4 月,在西安參加“第一屆國際玄奘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金剛經玄奘譯本淺析》;
1992 年 10 月在峨眉山參加“峨眉山與巴蜀佛教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秦巴山區佛教的幾個特點》;
1988 年 10 月在常熟參加“印度宗教與中國佛教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關于金剛經的幾個問題》;
1987 年 7 月在北京參加“中國南亞學會第 4 屆年會”,提交論文“關于金剛經產生時間問題的再考證”。
1986 年在西安參加“全國隋唐佛教學術研討會”。
講授過的課程 :
正式課程:佛教史、佛教哲學、宗教學概論、南亞古代史、佛教思想與文化、中印文化交流史、菩薩信仰研究、宗教史等。
臨時課程和學術講座:宗教與跨文化交際、唐代宗教、印度佛教史概論、當代佛教的基本形態、觀音思想與觀音文化、佛學與現代企業管理、宗教到底是什么——對當代中國宗教學基本理論研究的反思、中國歷史上的般若思潮、當前國際宗教熱點問題分析,國內外現實問題分析——民族宗教部分,等等。
完成和承擔的項目 :
? 2003 年 1 月 2004 年 6 月,主持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中西方邪教比較研究”。
? 2003 年 5 月至今,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華大藏經點校工程”(初期投資 150 萬元)。
? 2002 年 1 月至今,參加科技部重大項目(總經費 300 萬元)“西北人文資源數據庫”的一級子項目“宗教人文資源數據庫”。
? 2002 年 8 月至今,承擔臺灣慈光禪學研究所委托項目“當代臺灣的佛教學術研究”。
? 2001 年 7 月至今,作為第一參加人參加國家教育部項目“優秀傳統文化在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建設”。
? 1999 年 9 月至 2000 年 9 月,主持西北大學科研基金項目“古都長安與中國文化史上的‘金剛經現象'”。
? 1998 年 12 月至 2000 年 7 月,主持西北大學跨世紀人才資助項目“觀音文化研究”。
? 1997 年 12 月至 1999 年 12 月,主持并完成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陜西佛教的歷史遺存及其開發利用”。
? 1995 年 10 月至 1998 年 6 月,主持臺灣蓮花文教基金會委托項目“觀音思想與現代管理”。
?1995 年 1-5 月,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玄奘研究”。
? 1994 年 3 月至 1995 年 8 月,參加陜西省社會科學院與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合作項目“陜西穆斯林社區文化研究”。
? 參加過法門寺地宮、大唐芙蓉圓宗教文化區等歷史文化類項目的設計論證。
? 參加“世界佛教論壇”的規劃與論證。
科研成果 :
1 、《如何準確定義宗教——兼與李申先生商榷》,《哲學研究》 2002 年第 11 期。
2 、《中國觀音文化基本結構解析》,《哲學研究》 2000 年第 4 期。
3 、《當代中國宗教的基本形態及其發展趨勢》,《世界宗教研究》 1998 年第 3 期。
4 、《從當代宗教的基本形態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幾個特性》,《世界宗教研究》 2000 年第 1 期。
5 、《一處罕見的民間宗教活化石——太興山民間宗教調查研究》,《世界宗教研究》 2003 年第 3 期。
6 、《依據漢文資料對阿育王即位前幾件重大史實的考證》,《南亞研究》 1999 年第 2 期。
7 、《明末清初禪宗的基本走向》,《中國哲學史》 1999 年第 3 期。
8 、《鳩摩羅什與真諦入華前后命運同異之比較》,《中國佛學》第 3 卷第 1 期。
9 、《儒道思想對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的影響》,《中國佛學》第 1 卷第 1 期。
10 《明末清初中國漢傳佛教各宗派的基本特點》,《西北大學學報》 1998 年第 1 期。
11 、《中國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宗教哲學》第 4 卷第 1 期。
12 、《觀音文化研究回顧》,《中國佛學》第 2 卷第 1 期。
13 、《試論古代觀音信仰的四種形態》,《南海雜志》第 176 期。
14 、《〈法華經〉與古代南亞和東亞的觀音信仰》,《東南文化》《天臺山文化專號第 3 輯》。
會文集》,三秦出版社 1999 年 8 月。
15 、《中國觀音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法研究》 1999 年創刊號。
16 、《有關阿育王的漢文資料概論》,《西北大學史學叢刊》第 3 集,《中東南亞研究》,三秦出版社 2000 年 12 月。
17 、《關于金剛經產生時間問題的再探討》,《西北大學史學叢刊》第 2 集,(《中國西北大學 ? 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秦出版社 1999 年 8 月。
18 、《〈金剛經〉玄奘譯本對羅什譯本的補正作用》,《玄奘研究文集》(第 2 屆國際玄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 、《金剛經般若思想初探》,臺灣佛光文教基金會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第 1 版。
20 、《白話金剛經》,三秦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第 2 版。
21 、《從康寄遙西安弘法看佛教前途之開展》,《佛學研究論文集》佛光出版社 1998 年 4 月。
22 、《白話法華經》,三秦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第 2 版。
23 、《世親大師傳》,佛光文教基金會出版社 1998 年 5 月。
24 、《阿育王》,《世界十大皇帝》,三秦出版社 1998 年 9 月。
25 、《古代印度的觀音靈驗信仰》,《西域記風塵》,臺灣經典雜志出版, 2003 年 8 月。
26 、任繼愈主編《佛教大辭典》詞條 2 萬字(國家“十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
27 、《中國觀音信仰的基本特點》,《普門學報》 2003 年第 11 期。
28 、《從華嚴經學到華嚴宗學》,《中國禪學》,中華書局 2002 年 6 月。
29 、《南亞研究領域的一部開拓創新之作》,《南亞研究季刊》 2000 年第 1 期。
30 、《深挖區域文化內涵,加快實際應用研究》,《五臺山研究》 2001 年第 4 期。
31 、《應當重視對陜西佛教歷史遺存的調查研究》,《三秦論壇》 1998 年第 2 期。
32 、《陜西現存最古的寺院——敦煌寺》,《陜西民族宗教》 1998 年第 3 期。
33 、《從民間觀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同中國道教文化的對話》,首先刊發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網站。人文雜志》 2004 年第 1 期。
34 、《從民間觀音信仰看中國儒教文化同印度佛教文化的對話》,刊發于“靈山海會”
35 、《中國最早大規模翻譯佛經的場所:敦煌寺考》,《西北大學學報》 2004 年第 1 期。
36 、《關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問題的理論思考》,陜西省統戰理論研究會 2003 年重大課題,并獲陜西省統戰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高等教育研究》 2004 年第 4 期;
37 、《關于開展當代居士佛教與僧尼佛教研究的一些思考》,《大道》(中國宗教學會會刊) 1998 年第 6 期。
38 、《真諦大師傳》,臺灣佛光出版社 1997 年 4 月。
39 、《觀音文化簡論》,《人文雜志》 1997 年第 1 期。
40 、《觀音思想的組成、架構與主要特點》,《宗教哲學》 1997 年第 1 期。
41 、《試論觀音所證的法門》,臺灣《普門》 1997 年第 7 期。
42 、《中印佛教觀音身世信仰的主要內容和區別》,《中華文化論壇》 1996 年第 4 期。
43 、《〈金剛經〉玄奘譯本淺析》,《玄奘研究文集》(第一屆國際玄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 年 12 月。
44 、《〈金剛經〉六種漢語譯本之比較》,《紀念少林寺建寺 1500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6 年 6 月。
45 、《〈金剛經〉雙譴否定法淺析》,《華夏文化》 1997 年第 2 期。
46 、《〈金剛經〉與清凈心的培養》,《禪露》 1997 年第 2 期。
47 、《觀音信仰對中國古代藝術的影響》,《華夏文化》 1996 年第 4 期。
48 、《觀音法門略釋》,《五臺山研究》, 1997 年第 3 期。
49 、《宗教信仰對消費行為的影響》,《陜西民族宗教》 1997 年第 3 期。
50 、《試論金剛經的地位、流傳和影響》,《南亞研究》 1989 年第 2 期。
51 、《當代世界文化名人辭典》宗教類辭條 40 個,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2 年 8 月。
52 、《三秦歷史文化辭典》 95 個辭條,陜西教育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
53 、《康寄遙居士與佛化社》,《法音》(中國佛教協會會刊) 1993 年第 2 期。
54 、《秦巴山區佛教的幾個特點》,《陜西社會主義學院院刊》, 1993 年第 2 期;《峨眉山與巴蜀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年 6 月;
55 、《金剛經的傳承與文本》,《宗教研究論集》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5 月。
56 、《觀音菩薩傳》,三秦出版社 1994 年 6 月。
57 、《觀音文化的宗教意義》,載《觀音菩薩傳》附錄,三秦出版社 1994 年 6 月。
58 、《觀音菩薩的身世、顯化與靈感問題淺析》,載《觀音菩薩傳》,三秦出版社 94 年 6 月。
59 、《佛》(合著),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
60 、《康寄遙居士在近代陜西佛教復興中的作用》,《三秦文史》 1994 年第 7 期。
61 、《尋訪敦煌寺》,臺灣《南海雜志》總第 182 期( 1998 年)。
62 、《華林寺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其開發建議》,《西來初地 ? 華林寺 ? 禪宗文化研討會文集》 2003 年 12 月廣州荔灣自印本。
63 、《當代亞太地區宗教的全面展示》,《中國禪學》第三卷,中華書局 2004 年 11 月;
64 、《古代印度觀音救難信仰與西方凈土信仰的融合》,《凈土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自印本,宗教文化出版社即將出版;
65 、《佛教的超人間性與人間佛教》,《人間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自印本 2004 年 6 月。
66 、《空海在長安求法期間在語言文學方面的追求與成就》,《空海入唐 1200 周年紀念文集》,三秦出版社 2004 年 10 月;
待出版著作 :
《金剛經般若思想研究》( 40 萬字)
《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演變及其向中國的傳播》( 36 萬字)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