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至南北朝名著——《后漢書》
來源:細語清幽 2009-06-17 20:18:58

紀傳體東漢一代歷史著作。120卷。其中本紀 10卷,列傳80卷,南朝宋范曄撰;志30卷,晉司馬彪撰。
范曄(398~445),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人。祖父范寧、父范泰。從伯范弘之,均以儒術知名。范曄初襲封武興縣侯,不久任宋彭城王劉義康參軍,累遷至尚書吏部郎,曾貶宣城太守,復任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 (445),被告發與孔熙先密謀擁立劉義康為帝,被殺。司馬彪,晉宗室,武帝時任秘書郎,曾注《莊子》,作《九州春秋》、《續漢書》,死于惠帝末年。
范曄以前,有關東漢史史書已有多種。如漢末的《東觀漢記》、吳謝承《后漢書》、晉薛瑩《后漢記》、晉司馬彪《續漢書》、晉華嶠《后漢書》、晉謝沈《后漢書》、晉袁宏《后漢紀》、晉張瑩《后漢南記》、晉袁山松《后漢書》等。范曄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加以剪裁提煉,取其精華,棄其冗贅,自成一家。基本上沿襲《史記》、《漢書》紀傳體,并針對東漢具體情況新增了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列女等七種類傳。從內容到形式都超過了當時同類著作。從它行世以后,其他各家東漢史書就被逐漸淘汰。后來,人們將它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成為研究東漢歷史的最主要的參考資料。宋代建安黃善夫刻本《后漢書》
范曄原寫作計劃中有十志,尚未完成即被處死。南朝梁劉昭取晉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八志以補范史,合為一書。
《后漢書》屬于歷史著作,同時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范曄第一次在史書中立《文苑傳》,記錄東漢一代文人學士事跡和重要著作,提供了研究東漢文學史的重要資料,開創了在史書的編撰中重視文學活動的良好先例。
書中的人物傳記,繼承《史記》、《漢書》的傳統,描寫真切,敘事簡約,筆鋒常帶感情。如寫胡廣的貪位懼禍,茍安誤國,筆調冷嘲熱諷;寫臧洪為討伐董卓,糾合州郡,登壇主盟,則意氣慷慨,激動人心。此外,如馮異、嚴光、陳蕃、竇武、蔡琰等人物,都寫得有奇情異采。著名篇章如《班超傳》、《范滂傳》、《光武帝紀》等,其中許多情節場面常為后世所稱道。
《后漢書》在文學史上引人注目的成就還在于序論,即部分紀傳前面的總序和后面的評論。范曄自己對此估價甚高,在《獄中與諸甥侄書》中說:“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約其詞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沈約、蕭統也很欣賞,《文選》曾收入多篇。這些序論長短不一,大都內容充實,見地深廣,持論直平,有些類傳的序論具有一代政治史、文化史、民族關系史概論和社會問題專論性質。如《皇后紀序》、《宦者傳序論》、《黨錮傳序》、《儒林傳論》等,條分縷析,見解精辟,總結了不少有益的歷史經驗教訓,有些個人列傳的評論,如《隗囂傳論》不以成敗論英雄,《張衡傳論》推崇張衡的科學成就,《李固傳論》、《獨行傳序》、《逸民傳序》贊美忠義節行,表現了一定的進步思想傾向。
作為議論散文,范曄主張為文“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獄中與諸甥侄書》),要求內容形式相結合,其序論即是如此。作者善于綜括大端,撮舉要事,抓住人物或事件的本質,作為論斷的根據。手法往往夾議夾敘,冶析理說事于一爐,周詳密致。對人物進行評價時,行文曲折反復,跌宕多姿,或贊揚,或批判,或同情,或譏諷,因人而異。感情激越,氣勢充溢,文筆疏朗,富于抒情意味。其語言特點是駢、散相兼,音節和諧,鏗鏘可誦。范曄通曉音律,故其文華美而雅潔,對偶而不刻意雕琢,工致而不傷自然,孫德謙《六朝麗指》說:“蓋蔚宗之文,敘事則簡凈,造句則研練,而其行氣則曲折以達,疏蕩有致,未嘗不證故實,肆意議,篇體散逸,足為駢文大家。”
《后漢書》對后世的影響主要在史學方面;在文學史上,則對后世傳記文學和議論散文,尤其是宋人的史論有明顯的啟發。
《后漢書》中的八志的注釋為劉昭所作,其余部分的注釋為唐章懷太子李賢所作。清惠棟有《后漢書補注》,王先謙有《后漢書集解》?瘫据^早而完整的為南宋紹興間刻本。通行本有中華書局排印本。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