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崢嶸歲月之“海軍假日”熱航母
來源:網絡 2009-06-17 16:50:26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全球出現了經濟大蕭條,各海軍強國只得打出軍備控制牌,是所謂“海軍假日”。但是,1922年簽署的《華盛頓條約》雖對戰列艦控制甚嚴,但對剛剛起步的航空母艦卻網開一面,各國海軍紛紛抓住這個空子,大力發展航空母艦。
美國海軍利用被迫停建的“南達科它”級戰列艦改建了兩艘航空母艦:“列克星敦”號和“薩拉托加”號。兩艦于1927年完工。它們的標準排水量為36000噸,采用全封閉的艦首,全通式飛行甲板長達270米,由艦橋、塔式桅桿和扁平煙囪組成的島式上層建筑位于艦右舷。該艦動力裝置為渦輪-電力推進,最大功率135240千瓦,航速34節,續航力15節時10000海里,可搭載飛機90-120架。該級艦配備了4座雙聯203mm炮和12座單管127mm炮,火力不亞于一艘重巡洋艦。這也是早期大型攻擊航母的共有特征之一。
不甘落后的日本海軍也利用戰列巡洋艦改裝了兩艘航母:“赤城(Akagi)”號和“天城(Amagi)”號。后來由于“天城”號在東京大地震中被毀,又轉而改裝了艦體稍短的“加賀(Kaga)”號。兩艦分別于1927年3月和1928年3月建成服役。“赤城”號的標準排水量為29500噸,航速31.7節,載機60架;“加賀”號全長230米,寬29.6米,91000馬力,標準排水量為26900噸,航速30節,載機60架。這2艘航母均裝有大量各種口徑的火炮。
這兩艘航母的最大特點是采用了三層甲板設計。上層甲板主要用于飛機降落,上面沒有島式建筑;中層甲板與機庫相連,供小型飛機起飛;下層甲板后面也是機庫,供大型飛機起飛。實踐證明這是一種失敗的設計。由于上層甲板沒有島式建筑,艦橋只能設在甲板下面,給操艦和作戰都帶來極大不便。下層甲板跑道過短,無法適應高速單翼機的起飛需要。
日本海軍于1935-1938年間對兩艦進行了改裝。其排水量均有加大,飛行甲板改為一層全通式,并將艦橋上移至主甲板以上,變成了標準的島式艦橋。這樣,除了大量的艦載火炮之外,“赤城”和“加賀”終于具備了現代航母的典型特征。但需要指出的是,“赤城”號的上層建筑被設計在了左舷。這個設計被實踐證明同樣不成功,因此除了后來的“飛龍”號之外,世界上再沒有別的航母進行過這種嘗試。
英國則利用大型巡洋艦改裝了“勇敢”和“光榮”兩艘航母,分別于1928年和1930年服役。其標準排水量為22500噸,航速30節,可搭載飛機48架。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