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之我見
來源:網(wǎng)站轉載 文章作者:李茵 2009-10-30 12:45:15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曾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這些至理名言,它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好”與“樂”是成事的關鍵。學生作文亦然,其關鍵在一個“趣”字。興趣是作文的原動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總感到學生對寫作缺乏熱情,作文成了學生的“老大難”。我曾對班級的學生進行了多次調查,了解分析學生寫作的心理狀態(tài)。學生紛紛表示“最愛看課外書。”“最怕寫作文。”我隨后再進一步了解學生怕的原因是“沒有東西好寫。”這既簡單,又言之有理的話語。說明這些學生對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似乎無所見,無所聞,覺得無話可寫。通過這些調查,我認為作文教學不研究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不調動其寫作興趣,只一味在教法上轉圈子是難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的。
那么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提高學生協(xié)作能力呢?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發(fā)揮情感功能的作用,激發(fā)兒童寫作興趣,調動學生寫作的主動性。
葉老說:“寫東西,全都是有所為,如果無所為,就不會有寫東西這回事。”仔細一想,確實是這樣,文章是有情物,有寫的需要和愿望去寫就其樂無窮,反之為寫而寫確是痛苦難當。我在作文教學中,首先是激發(fā)學生想寫、要寫的愿望,使作文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生活的需要。需之切則樂于業(yè),作文就成了很有意思,很有樂趣的事情。
1、 我首先順應學生心理活動的軌跡,采用多種訓練形式。
例如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事物瞬間靜止的特征,為學生細致地觀察形成鮮明的表象,開拓廣闊的領域。激發(fā)學生的作文情趣。
一次春游歸來,學生處于一種興奮歡樂的情緒之中,根據(jù)這種心理情緒,我將春游時,拍下來的照片通過視頻展示臺,在作文課上進行指導。一上課我就用《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引起學生的回憶,喚起學生的激情,然后按游覽順序有重點地進行觀察,當學生看到清澈的湖水,彎月似的小船時,仿佛又回到春游那天歡快的場面。頃刻間,感情的閘門打開了,你一言,我一語,連平時最不愛發(fā)言的學生,也把手舉得高高的,要抒發(fā)心中激動的情感。
這樣以一種嶄新的形式極大限度地調動兒童作文的積極性。這樣學生視作文為樂事,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作文,極大的減輕了精神負擔。
2、 時時了解學生,熟悉學生,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在生活中受到什么強烈刺激而產生急切地表達欲望時,應不失時機地抓住這一瞬間出現(xiàn)的激情,及時指導學生寫作。
有一次作文課上,窗外突然雪花紛飛,同學們竟情不自禁地喊道:“下雪了!”此刻,同學們被大自然突發(fā)的請金情境所激動,我也隨之頓悟,說:“同學們,我們一起到操場上,去迎接今年的第一場雪,好嗎?”同學們頓時歡呼雀躍地涌向操場,有的用手、用帽子、用圍巾……去接雪。我趁機引導他們抓住特點,從宏觀到微觀有序地觀察,并以“雪”為題寫一篇描繪雪、感受雪,領悟大自然的文章。這和諧的師生關系,快樂的課堂氣氛激活了同學們的思維,激發(fā)了他們的情感。
結果這次作文內容豐富多彩,語言充滿情趣。這使我想到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認識本身就是一種另人驚訝、詫異和感到神奇的過程,能激起高而持久的興趣。”把兒童帶到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就會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
二、讀寫結合,系統(tǒng)地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前人經(jīng)驗的總結,讀書是吸收,寫作是運用。引導學生讀書首先要抓好語文課本的學習,選入小學生課本的文章絕大多數(shù)是文道兼美的。例:《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寫作層次是:A、蕩舟漓江;B、水:靜、清、綠;C、山:奇、秀、險;D、山水交融。加之句與句之間的并列用詞的精美,整篇文章成了“美”的產物。閱讀時引導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懂得連詞成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規(guī)律,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技能。同時還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怎樣觀察事物,在感情上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啟發(fā),從而提高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
每學期開學,我都對課文全面分析一遍,找出典型的便于學生模仿的片段。根據(jù)寫作的需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學習,進行分步訓練。
例如:《桂林山水》用一句總括性的語言開頭;《金色的魚鉤》描寫老班長的外貌;《少年閏土》在一個特定環(huán)境中寫一個人物活動。我都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仿寫。這樣以課文為依托抓片段訓練,進行仿寫有例可學,幾句話就能告訴學生思路,知道怎樣寫。經(jīng)過幾次重復就能較好地掌握寫作方法,逐漸發(fā)展到從仿到創(chuàng)。
三、 放寬題材、靈活命題,強化作文前的指導。
我認為教師的命題,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提示寫作的范圍,觸發(fā)情感的噴發(fā),決不是用題目來限制學生、束縛學生。教師應多出一些半自由或自由的題目。
作文題要在“小”字上下功夫,要能夠觸動學生對往事的激情,要能激發(fā)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小學生的作文一定要姓“小”。要引導學生注意周圍的事物,觀察生活中的小事,那些看起來很平常的事,實際上滲透著生活的氣息。例如我以《餐桌邊的笑聲》為題,引導學生回憶除夕之夜的情景,學生就聚焦于一點,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趣。
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萬紫千紅,關鍵是要引導他們去捕捉,鼓勵他們寫身邊的人和事。例如,一次語文課上,一個同學突然嘔吐了,他臉色煞白,彎著腰,難受極了。幾個同學連忙上前,幫助我把他扶到醫(yī)務室去,一些同學也主動幫著打掃嘔吐物,也有個別學生嫌臭、怕臟,用手巾捂著鼻子,在座位上不動。下課后,同學們議論紛紛,感受很多。我就抓住這個機會,在作文課上,讓同學們就這件事寫一篇作文,題目就是《同學嘔吐后》。這次習作,由于學生親身經(jīng)歷,有切身體會,自然不缺乏寫作的內容,很快進入了寫作佳境。通過作文,學生受到了一次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教育,同時也提高了從生活中捕捉寫作材料的興趣和能力。
為了鞏固觀察的效果,我在教學中注意由觀察引向聯(lián)想,聯(lián)想是深化觀察效果的有力措施。聯(lián)想豐富的文章有深度,一篇普普通通的作文,若聯(lián)想豐富,無疑于錦上添花,如由“鳥窩”想到要做一個勤勞的孩子。這樣由一般的聯(lián)想過渡到對人生的聯(lián)想,文章內含就深化了。
四、 更新評改觀念,改變評議方法。
寫作文一般有四個步驟:A、觀察;B、想;C、寫、D、改。
學生大都忽略了第四步:改。作文寫好后就再也不管了,讓教師改,改后學生一看了之。教師的一片苦心付之流水,這是學生作文寫了許多收效甚微的原因。
“改”是作文的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事實證明學生有改的潛力。修改作文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最好辦法,哪一本書不是千錘百煉改出來的。“改”的能力應讓學生在實踐中來掌握。變過去教師一人改為:示范評議、師生共改、學生互議、自我評改。
我在評改作文中始終記住自己教育的對象是小學生,絕不能拿作家的標準,或是用優(yōu)秀作文作參照來要求學生,更不能一味地指責學生。對他們的作文要有正確的評價標準,不然就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根本沒有成功的喜悅,哪會有寫作的興趣?一般而言,對學生的作文評價,積極的表揚應多于消極的批評,特別要鼓勵中等生和有困難的學生,要善于抓住每一個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哪怕有一個句子寫得好,一個詞語用得恰當,都要及時加以肯定,讓學生多方面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喜悅。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和寫作興趣克服畏難情緒。
總之,作文教學作為表達訓練,需重視“自我性”,強化內因作用。言從意生,文隨情發(fā)。這樣“意”和“情”內因的自我意向在教師的誘發(fā)下得以充分施展,做到知情意行相結合。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